学习笔记

记录课堂笔记

范畴与范畴化

范畴:类型;范围。

范畴化:简单地说,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归为同一类型的过程

在认知科学角度来看,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,它指的是人类在万事万物的差异中看到相似性,并据以将看似不同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,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,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

经典范畴论与数学群论基本对应。群论的叙述在行动科学名著《改变》中十分详细、生动。

增强效应

雨后,当你仰望彩虹,你会看到一条七彩带,不同颜色相对独立。真实情况却是,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分布。人们的认知器官,自动地将这个连续波谱划分为七个不同颜色范畴。

这个范畴化的基本机制是人类进化而来,也是适应繁杂社会的一种本能。它使得人类能够简化复杂的世界。如何简化世界?一方面,在同一范畴(颜色)内,模糊范畴刺激(光的刺激)相互之间的差异,另一方面,在不同范畴(颜色)内放大某些光谱的区别。这被泰费尔称之为范畴化机制的增强效应。

如我们经常给事物贴标签,超市一排排商品按照类别放置,应该也是源于人类这种范畴化的基本需求,标签的存在让人们以更舒服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。并且,人们往往将同一标签下的个体间的区别模糊化,忽视它们的存在,每个个体处于同等的地位和特征,个体为标签代表的整体服务,个体其实是可有可无的。

范畴分类

人类范畴可以分为上位范畴、基本范畴与下位范畴三大类,作为一个创作者,通过将不同层次范畴进行置换可以营造出新型感觉。

上位范畴通常比较抽象,是涵盖范围较广的大类,如“动物”、“交通工具”、“植物”、“建筑物”等;基本范畴则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广最频繁,,对应的词是“猫”、“汽车”、“柳树”、“房子”等;下位范畴更贴近日常,给人一种亲近感,对应有“大花猫”、“蓝色福特”、“湖畔翠柳”、“低矮的土屋”等。

隐喻

隐喻也是范畴化的一种,属于语言的重新范畴化

隐喻的类别

  • 结构隐喻
  • 方位隐喻
  • 本体隐喻

结构隐喻定义:源概念域的结构可以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念域当中去,使得后者可以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加以理解

结构隐喻严重影响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,比如“时间就是金钱”这个大家习以为常的隐喻,会导致我们认为时间是一种资源,它应该可以被管理,相应的词语如“挥霍”、“节约”、“控制”等被用来与之连接,我们对于时间的印象也就限制在这个范围之内,于是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也就被这种理解方式所引导。

方位隐喻定义:参照空间方位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,或者说,用表达空间的概念来阻止另一概念系统,它源于人对自身和世界的感知。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会形成一种空间关系,这种空间关系在大脑中经过多次反复,再结合人的身体构造、行为方式、体验等变回形成相对应的意象图式

子类:部分-整体图式; 连接图式; 力量图式; 上下图式; 前后图式; 中心-边缘图式; 旅途图式

示例:病倒了、升职、堕落、情绪低落等;

本体隐喻定义:人类在对物质实体体验的基础上,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、感情、心理活动、事件、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的、有形的实体

子类:实体隐喻(无形到有形)与容器隐喻(无界到有界)

示例: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;退出比赛;进入决赛;比赛中;等等

人类的记忆以框架形式保存

人们记忆中有一个图式库,用于对经验进行建构、分类和解释,同时还有不同的方法对这些图式进行提取,并且有不同的程序对这些图式进行操作

意象图式

意象图式是一种概念结构,是体验性在认知上的体现。基本的意象图式植根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,如感觉、运动、发力、受阻等。这些图式与我们身体的构造和姿势、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、对其他事物的操控等密切相关。在与世界的交互中,我们赋予世界秩序和模式

通俗地说,意象图式是我们脑子里存储的大量静态和动态画面和场景